|
養成文化 IDOL CULTURE “養成文化”是一個關于飯圈的研究。參與者構成中,75%的參與者學歷為本科及以上,66%為單身。 飯圈有自己的語言體系,下面這些概念可以先了解一下: 對于養成文化的綜合商業價值評分是三顆星,“社群聚合力”、“商業成長力”最為突出。 關于“養成文化”,有幾個關鍵性發現: a. 文化滲透力:自己的愛豆自己站。養成文化的大眾普及度低、好感度低,但關注度較高,參與形式整體以線上為主,預計未來文化向深度擴散較慢。 b. 自我實現力:和哥哥一起走花路吧。除了滿足參與者緩解生活壓力、消磨時間這種低層次的追求,16%的參與者表示獲得了人生別樣的體驗,15%的參與者表示得到個人提升。 c. 商業成長力:追星等泛養成文化有完整的產業鏈條,有極其豐富的表現形式,從演出節目到各種應援及代言商品不一而足,偶像養成屬于新興模式。 現在商業已經受到很多粉絲的影響,偶像在決定商品代言時會去看粉絲的數量多少、討論度多高,很多粉絲每天在微博做數據也是想讓廣告商看到偶像的價值! 養成站姐 d. 社會美譽力:Ball Ball私生飯住手。15%的受訪者對養成文化抱有負面看法。確實有些追星行為會造成他人不便,也會給公眾留下不良印象。 e. 自發傳播力:救救孩子,一票也是情。67%的養成文化參與者會向他人安利自家偶像。 f. 社群聚合力:李濤,養成真的很嚴謹。絕大多數的養成文化參與者參加過討論群、集體應援、線下聚會或輿論控評。 看養成類節目的過程中粉絲要干的事情很多,除了投票,還要有專業的攝影設備,去拍照錄像并且發布到社交平臺上面,通過社交媒體宣傳出去、幫他擴展人氣。 —— 養成站姐 g. 消費促進力:真金白銀不如zqsg。62%的消費者養成領域內月消費500元以下或無消費。消費類型中,偶像代言產品占比最高,其次是應援道具、演出/比賽。 |
原標題:年輕人愛什么?這份報告總結了13種典型的“青年文化”標簽 / 編輯:烙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