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又取得了新成就。201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到2.97萬億美元。外貿收入年均增長20.2%,占世界的貿易比重從2000年的3.6%增加到了2010年的9.9%,中國已成為“坐二望一”的貿易大國。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屆貿易強國論壇”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作為貿易大國,要想成為貿易強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本文由周南整理,原標題為“坐二望一,貿易發展幾思量”,發表于2011年6月25日《中國市場》雜志。 
任重道遠的強國之路 “我們還不是貿易強國。”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王晉卿表示,“我國目前的貿易增長方式相對粗放,核心競爭力不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較少,出口產品附加值不高。”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國雄認為,中國目前至少有幾個方面達不到強國標準:“一是人均GDP排在100名以后。二是8億農民的生活短板問題。我國什么時候能夠解決8億農民的問題,貿易就可達到強國水平。三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如果我國的企業達不到三分之一,那么就談不上貿易強國。” 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指出,“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少地方存在‘三重三輕’現象:研究產業發展時重工業,輕服務業;研究服務業時重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輕流通等傳統服務業;研究流通業時重外貿,輕內貿。要建設貿易強國,內貿不可少。” 但同時,也有專家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建設貿易強國的趨勢在不斷加快。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指出,外貿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將繼續發揮引擎的作用。“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貿易額年均增速約10%。我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定價權和影響力逐漸提升,特別在亞洲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提升,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出口將增速。” “我們落后的不是硬件技術,更多的是服務、理念和商業管理模式等軟件方面跟不上世界變化的潮流。這有待于體制、機制以及政策和創新環節的變化。”王子先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證明,進口是引入競爭、推動技術進步與創新的最主要的動力,這個動力大于出口。所以進口不僅是一個貿易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多元化、競爭化格局中促進結構轉變和優化升級的非常重要的推動力。” 品牌是走向貿易強國的橋梁 那么貿易大國和貿易強國之間的橋梁是什么呢?商務部研究眼消費研究室主任趙萍認為,是品牌。要讓更多的知名產品走出去,政府更要以打造區域品牌來建設貿易強國。 “瑞士手表舉世聞名,即使不出名的瑞士手表品牌,冠以瑞士手表之名也會讓消費者增加信任度,這就是區域品牌具有覆蓋整個區域的影響力。”打造區域品牌可以讓整個地區的企業受益。所以政府要選擇區域品牌作為支持對象。“義烏小商品市場就是一個典型的區域品牌,‘義烏’是整個義烏所在地企業走向世界的名片。” 如何打造區域品牌?趙萍認為,首先要培育龍頭企業,這樣的企業在該地區能夠帶動一定的產業鏈,與小企業形成分工,產品有一定的區域特點和影響力。其次,要加大宣傳,打造品牌形象,如開展品牌博覽會等。第三就是對區域品牌進行原產地和流通渠道的認證。如信陽毛尖、西湖龍井、義烏市場等都是區域品牌集群,但是都沒有確切的認證。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曉紅在談到服務外包時,對品牌的缺失也深有感觸,她指出,“我們缺乏世界級的服務外包企業和品牌,這也是我們競爭力弱的原因,目前全球的服務外包主要還是通過印度進行,我們的很多業務都是從印度那邊轉包過來的。我們的企業規模以及渠道的缺乏制約了發展。” 在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國際連鎖超市的競爭下,超市發以靈活的開店方式與社區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取得了發展。超市發集團總公司董事長李燕川對打造品牌有切身的感受,他表示,“企業不怕小,就怕沒特色,有特色就能夠生存和發展。” 關注外貿企業轉型 對于外貿企業的發展而言,除了建立品牌的瓶頸之外,目前的轉型升級也比較艱難。 “廣東外貿企業的轉型目前十分困難”,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表示,“近幾年我們想了很多的辦法,如建立廣東商貿城、廣東產品直銷中心等,但外銷轉內銷困難重重,目前沒有什么成效。近3年來,廣東每年都有一批以出口加工貿易企業的中小企業倒閉。” 究其原因,這是過去“重制造,輕流通”后果的完全顯現。王先慶表示:“地方貿易政策具有臨時性,企業感到很迷茫。廣東沒有一個像樣的自主的流通體系,呈現‘散、弱、小、差’的狀態。廣東經濟增長是以外部的需求和消費來推動的,內需得不到重視。” 如何應對呢?王先慶認為,貿易轉變方式不能局限于商業、流通部門,必須上升到完善市場體制的高度來看流通的問題。以流通業為突破口,解決由于流通長期落后導致的市場體系不完善問題,為流通業的重組再造打好基礎。 人才仍是發展瓶頸 此次論壇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許多與會嘉賓都談到了人才的問題。人才,仍是“十二五”期間,制約貿易發展的瓶頸。 “杭州企業為了發展‘杭派女裝’,在全國遴選了15個設計師,送到世界各時裝大國進行培養。培養高、精、尖人才,自然品牌就會發展。”趙萍表示。 商務部研究院中國外貿研究部主任李健也有同感,他表示,“實現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需要加強國際商務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各類技能型人才和熟練技工的培養。” “目前找不到幾個懂商貿流通的地方官員”,王先慶表示,“國家應該像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機時重視培養金融人才那樣培養貿易干部,這樣才能將建立發展商貿流通體系落到實處。” 王曉紅表示,高校的教育和外包產業發展需求的差距是比較大的,所以服務外包的企業很難通過高校獲得人才,通常要經過教育培訓環節,而當前培訓又存在著資金缺乏等問題,影響了人才的培養。 作為此次論壇的主辦方之一,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李朝鮮指出,人才的培養需要通過貿易經濟的相關專業來完成,只有通過人才的培養才能實現真正的貿易強國。 “十二五”期間,中國的貿易將駛向何方?這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迄今為止,中國貿易發展思路基本是“先大后強”。但在國際市場上已鋪開了攤子,再求“強”,就意味著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在未來,要實現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不僅要重點支持“做大做強”,而且也要充分顧及到成為“小強”之需。瑞士怎么都稱不上是當今世界的貿易大國,但鐘表、電梯等局部特色領域是瑞士的“小強”領域。所以,有時,貿易“小強”也可愛。 站在“坐二望一”的當口,中國的貿易既有希望又有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