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國際知名咨詢機構貝恩顧問有限公司與意大利奢侈品生產者協會合作發布全球奢侈品市場報告顯示,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
中國奢侈品消費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眾多國際奢侈品牌紛紛涌進中國,搶食這場盛宴。據世界奢侈品協會介紹,到目前為止,已有80%的國際奢侈品牌進入中國。
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本土品牌卻在這場中國奢侈品盛宴中集體缺席。原因何在?
此前有社會調查統計顯示,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奢侈品名錄,位列前50名的奢侈品品牌,來自歐洲的有34個占68%,來自美國的有14個占28%。那么,中國本土品牌缺乏名牌奢侈品,究其原因是中國品牌缺乏文化?中國品牌缺乏精品?還是中國制造缺乏技術或質量?
20年耐心培育中國市場見成效
◆國際品牌
中國擁有上千年的文化積累,制造技術、原料一樣也不缺,中國不乏精品。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制造”完全有能力生產出品質一流的世界級奢侈品,目前不少國際頂級品牌的制造、原料、工序大部分都在中國完成,僅有一些關鍵部位,比如一個包包的拉鏈、一個扣可能會在意大利或法國完成。
那么,為何中國本土品牌沒能躋身國際奢侈品行列?
任何局面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奢侈品消費在中國的發展是伴隨著中國經濟近20年來的發展而展開的。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大部分城市還很少能看到國外貨,很少有高端精品店,大部分消費者甚至還沒有強烈的品牌意識。當1992年路易威登的第一家專賣店在中國開業時,很少有人知道奢侈品為何物,那個時候人們知道的最好的國外品牌是皮爾卡丹。接下來,1993年香奈爾也進入中國,1996年古琦,然后迪奧、愛馬仕、阿瑪尼都一個個尾隨而來。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各大品牌也不失時機地捕捉到了中國市場潛在的能量,僅僅停留在品牌概念的認知階段是不夠的。近10年,中國消費者經歷了一次品牌再教育,奢侈品牌要讓消費者了解的不僅僅是品牌名稱、品牌標識和品牌價格,更主要的是一份具有品牌的歷史厚重感,一個有深厚內涵支撐的體系,它所要倡導的是一種有品質的生活方式。
不僅如此,更深層次的品牌再教育除了使一部分人加深對奢侈品的認知,還使更多中國消費者增加了對品牌的熟悉度。
上述社會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在大眾心目中,奢侈品更多的和歐洲印象聯系在一起,在歐洲燦爛文化和貴族精神的簇擁下誕生的擁有百年歷史的經典奢侈品最受中國消費者青睞。
著名營銷專家、法國魯昂高等商學院市場學教授布魯諾曾發表文章認為,中國還沒有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認知的奢侈品牌,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在世界樹立的形象更傾向于工業化生產,即大量的生產,而這是和奢侈品所遵循的共同特征相悖的。
世界奢侈品協會中國首席代表歐陽坤表示,“中國制造”與世界級奢侈品品牌形象、品位不匹配。他指出,在中國,很多高端人群并不認可中國品牌,他們也不用本土品牌的產品,這與歐美國家不一樣,英國、法國的高端人群都愛使用本國的奢侈品品牌,“你連自己國家的品牌都不用,怎么還能要求別人用中國品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