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在霸氣十足的直營銷售模式庇護下,絕大多數奢侈品明明印著“MadeinChina”的標簽,到國外轉個身“回國”之后就能賣個好價錢。自2008年年初,奢侈品品牌終于揭開偽善的面具,由萬寶龍掀起一股收回代理權之風潮,直至今日愈刮愈烈。在這股近乎于瘋狂的“收權潮”背后,奢侈品品牌重整在華戰略的急迫性和掌控中國市場的野心暴露無遺。
過河拆橋甩手單干
為了牢牢把握市場掌控權,奢侈品品牌迫切地想甩掉中國代理商。“奢侈品品牌往往都會先尋找代理商開路,在市場規模成形之后收回代理經銷權。”一位國際品牌經銷商曾表示。目前,在中國大陸設置直營店的國際頂級品牌高達數十家。
20年前,在中國奢侈品市場剛起步時,普通居民月均收入僅數百元,難以支撐動輒上萬元的奢侈品消費。不過,中國消費市場具備潛力,又讓奢侈品牌不忍放棄。為規避風險又不錯失機會,不少奢侈品牌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初,采取代理模式,因為本土代理商更熟悉中國國情,代理商也擁有較豐富的人脈資源和渠道優勢。而隨著中國市場這塊巨大“蛋糕”的吸引力在不斷釋放,品牌對市場的摸底已經到了尾聲,這就是為什么眾多品牌要踢掉代理商的原因。
資料顯示,2008年1月,萬寶龍與上海國瑞信鐘表有限公司在合作5年之后,宣布收回上海國瑞信鐘表有限公司的代理權,為此雙方甚至走上了法庭;2008年3月,進入中國市場30年的法國夢特嬌公司開始收回產品的代理權,并于2007年在廣州設立中國總部,對內地業務進行直接管理;2008年9月美國品牌蔻馳從代理商俊思集團手中收回中國區零售業務;同月歷峰集團旗下品牌Chloé宣布由香港代理商I.T集團代理經營的店鋪只剩蘇州1家;2010年7月17日,英國最大的奢侈品零售商巴寶莉(Byrberry)集團公司宣布,收購其特許經營伙伴KwokHangHoldings位于中國大陸地區的巴寶莉特許經營店;2011年3月1日,美國品牌唐美·希緋對外宣布提前結束在中國內地的代理合作。
Burberry品牌總監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收回代理權將使品牌保持形象,這有助于Burberry迅速拓展市場。事實上,奢侈品品牌這種被業內稱為“過河拆橋”的做法,無形中使品牌廠商完全掌控了奢侈品在中國的定價權。以往代理銷售形式中,代理商根據不同城市的消費水平、不同商場收取費用不同,定價有所差別,而奢侈品直營則會保證價格的一致。
潛規則撐腰不貴都難
多數奢侈品牌之所以在踢掉代理商之后仍舊能頻繁開店,銷路平坦,這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潛規則”的保護。據了解,在國內二三線城市的開店還能享受“潛規則”帶來的補貼待遇。
一樓絕佳的180度街景位置、首次進場免3年至5年租金、補貼店面裝修費、代墊首批貨物的鋪貨費,甚至承諾每月單店銷量,這是目前許多試圖提升檔次的商場給一線國際品牌的待遇。據介紹,中國目前80%的二三線城市商業地產為提高自身的國際化品質和區域價值,在吸收大牌入駐時都是“請”而不是“招”,不但在兩三年內對奢侈品牌免去場租,而且還補貼“裝修費”與“管理費”,甚至主動倒貼“出場費”,少則數百萬,多則數千萬。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奢侈品牌紛紛在華收回代理權,布廠開店,全球奢侈品牌在華拓展已經進入主動增長時代。不少本土品牌負責人呼吁,政府、商場以及商業街區有責任為本土品牌和“中國創造”提供更多展示空間,而不是以國內品牌的高租金、高扣點來補貼國際知名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