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 中國品牌的走出去之路
在兩年前,海外建廠還是紡織服裝企業海外戰略的熱點。而在2006年謝鋒帶領的“吉芬”成為中國第一個走向國際頂尖舞臺的服裝設計師品牌后,“品牌與設計走出去”成為了2007年服裝企業海外戰略的熱點。
2007年1月在意大利,商務休閑男裝品牌“利郎”在米蘭時裝周上發布新品;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卡賓”亮相紐約時裝周的主場地,并被諸多當地媒體稱作是“NEW BLACK”,意思是“新的時尚,新的流行”;2007年2月的法國,“吉芬”品牌再次亮相盧浮宮;廣州例外品牌設計師馬可攜“無用”品牌走進巴黎時裝周,法國《世界報》、《解放報》、《小巴黎日報》、Vogue法國版等都毫不吝惜贊美,稱其為“天才的中國設計師”。
但欣喜之余,我們也看到除了這些國外媒體和中國重要媒體的溢美之詞外,還少見當地大買手的身影。時裝發布的目的并非單純的展示,重要的是將品牌和產品推向市場,如果沒有流通渠道,再好的品牌也不過是一紙空談。“如果只是利用國際時裝發布會進行廣告宣傳的話,企業借助這種方式的確可以在短期內刺激國內市場的銷售,卻絕非意味著中國的服裝品牌走上了國際市場”,法國高級時裝公會中國總監趙倩點評道。
投資海外必須擁有所有權優勢(企業優勢、壟斷優勢、競爭優勢等),只有當這些優勢足以補償國外生產經營的附加成本,企業才能與海外當地企業競爭。
NO.7代理商、經銷商價值凸顯
如今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使得服裝品牌商們靠以前的經驗已難以適應市場中發生的種種問題。一輪新的市場博弈正在開始,服裝代理商的群體也將在不斷變化中成長和壯大。2007年,眾多以渠道終端為主題的活動頗受關注。
2007年7月13日,在第七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期間,2007首屆中國優秀服裝代理商大會隆重召開。這標志著在“商業成為先導”的時代,中國服裝業清清楚楚地認識到了流通網絡體系對于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從行業的高度來講,這也是對“代理商經銷商”這個產業不可缺失階層的一次定位,要讓這個階層和服裝品牌企業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在首屆中國優秀服裝代理商表彰中獲得管理團隊獎的云裳服飾總經理王丹在會上表示,我們代理商應該逐步壯大實力,把自己鑄造成為“飛機場”,讓所有的品牌來“降落”,實現我們的價值。零售格局已經變化,在微利時代下,我們代理商不能過度依賴品牌企業,而要像撫養孩子一樣,“撫養”品牌,給它第二次生命!
服裝代理商是構成中國服裝營銷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目前中國服裝企業銷售環節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要代理商們能積極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經營思路,更新經營理念,開拓新的經營領域,就一定能在市場經濟的大形勢下更好地發揮其渠道作用。
NO.8“買”出價值:中國服裝買手的路有多寬?
什么是買手?首先,買手不是商品企劃,區別在于:買手負責組織貨品的“進”,商品企劃負責組織銷售的“出”,簡言之就是一個來買一個去賣,如此構成一個經營過程中的供銷循環。其次,買手也不是設計師,二者本質上的區別在于制定計劃的步驟。買手的計劃是依據銷售數據而制定的,依據預算而展開的;而設計師的開發計劃是由設計總監設定,甚至有些設計總監根本沒有計劃,有的只是把每季完成多少數量的款式設計作為部門的開發計劃,并以完成如此數量的設計作為考核標準。
買手的具體工作按照職能和時間段分為兩個主要的部分:即新貨品上市之前的計劃和采買,以及新貨品上市之后的銷售數據監控和采取應對措施等兩個部分。在實際工作中這兩個職能往往是交錯進行的,買手可能在同時間一邊計劃和采買下一季的新貨,而同時在另一邊監控著當季貨品在店鋪里的銷售表現。通過“買手”,構建短供應鏈的快速供銷模式。在此過程中,買手最關鍵的作用就是把產品上市的過程縮短。這一模式和ZARA等全球知名服裝品牌的運作模式相似,這類品牌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們在全球各地擁有眾多極富時尚嗅覺的買手,收集各地的流行產品,從設計到銷售Zara只需要12天的時間。
從將來的社會發展需求來看,服裝需求的分工會越來越細,一些做品牌的企業,必將會加強對買手的重視程度。
NO.9專業市場細分化、品牌化提升
2007年12月18日,主題為“1978-2008市場改變中國”的大型紀念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紡織服裝誠信市場試點單位”和“紡織服裝專業市場2007年度誠信商戶”推薦表彰中,北京大紅門服裝商貿城等29家被公布為中國紡織服裝誠信市場試點單位;劉火球等869位商戶被表彰為2007年度誠信商戶。
服裝專業市場是服裝銷售渠道中重要的一環,為適應服裝企業品牌化、時尚化的發展需求,服裝專業市場也表現出了升級發展的勢頭。它呈現了向高檔化、細分化、品牌化提升的趨勢,并從批發經營走向品牌化運營道路:引進國內外一線品牌進駐,使市場成為品牌服裝的交易中心、孵化中心;提升服務水平,提供齊全的配套設施等。廣州白馬、虎門富民、上海新七浦、成都九龍、杭派女裝、哈爾濱紅博、北京天雅等這其中的代表。這些市場在服務于服裝品牌創建、品牌營銷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專業市場的細分化發展呈現三個特點:一是經營模式專業化。二是市場定位精細化。三是同一市場群中錯位競爭。
市場定位細分的未來,是市場管理、市場服務的個性化和功能化,并以此帶動服裝專業市場的品牌化道路。在未來,服裝專業市場應因功能不同而走出專業經營之路,打破地域界限,以品牌為紐帶,從服務上、經營管理上、硬件配套上滿足特色經營需求,并以特色經營樹立品牌知名度、培育品牌忠誠度。
NO.10消費熱潮迎來百貨商業復蘇
2007年,國內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銷售熱潮,以80后獨生子女為消費主力軍的第三次消費高峰正在到來。預計200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8.7萬億元,增長14.5%左右。“傳統百貨”正逐步向“現代百貨”調整轉型,中高檔品牌時裝成為我國百貨銷售的主要品類,除了國際大牌還引入了國際二三線品牌,各大商場競相推出了獨有品牌,商圈也在升級。同時,美國第五大道、英國瑪莎、日本伊勢丹、法國老佛爺、韓國樂天,開始大幅開店,并將在中國一線二線城市迅速擴張,外資零售集團的進駐加劇了中國流通終端的升級與競爭。
據悉,國際零售商的平均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20%和3.3%,而中國零售企業的平均毛利率、凈利率只有13%和2.1%。同質化依然普遍存在,導致行業內出現價格戰等惡性競爭現象,對于打折、返券、“滿減”等常用促銷手段消費者也漸漸不再買賬。
零售業有關專家指出,如今的消費者更加注重個性化消費、自我定位、情感體驗,出現消費與生活方式相統一的需要。中國百貨業的問題要求經營者快速成熟起來,走特色化和專業化的道路,將百貨業逐漸從粗放式擴張過渡到差異化和精細化階段。富有“個性化價值”的商品、營銷及服務在百貨業競爭激烈的大城市尤其需要。作為步入成熟期的百貨業,簡單的價格競爭已基本失效,國內百貨精品店的競爭不再是商品質量或是價格,甚至不再是商品品牌或品牌組合的競爭,而是服務水平或者是服務價值鏈的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