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可的、聯華快客紛紛失利廣州“戰場”,不斷地有業內人士發出這樣的呼聲,2008年國內便利店盈利狀況不會太理想,應停止盲目開店擴張,尋求經營突圍之路。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業內人士及專家對此看法紛紛表示反對,認為便利店并沒有陷入困局,不能因為個別便利店的不景氣而否定整個便利店業態的發展。隨著消費者對便利店認同感的加強,消費環境日漸成熟,許多便利店的銷售業績也正在逐步回升。
>>>更多盤點、專訪、專稿請點擊“回首07暢想08”年終專題
一時,“便利店已有起色”的事例與“便利店身陷泥沼”的境遇交織在一起,如同在紛亂的戰場上難以辨別的“集結號”,讓人無法判斷便利店的走向,是撤退?還是繼續堅持?
兩種策略大相徑庭
據悉,7-11在廣東省地區分店超過290家,其中廣州181家。如果加上聯華快客的110家門店,其便利店網絡將達到400家。而對于收購后廣州地區7-11便利店的經營狀況,7-11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目前不便透露”。
聯華快客將其擁有的110家廣州門店轉賣給7-11后,曾表示將在2007年新開400家門店,同時80%的新店將集中在華東地區。
“企業盲目地快速擴張,認定規模就是效益,只要將店面擴張到500甚至2000家就能達到盈利效果的思維模式,成為便利店企業非常容易掉入的陷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江明告訴記者:“由于便利店業態在我國還不成熟,能夠實現盈利的便利店本身就不多。如果在單店不盈利的情況下,又去開另一家店,那么在建設初期存在的管理水平低、物流技術配送落后等問題也會擴大,造成惡性循環。”
有連鎖便利店內部人士認為,便利店業態本身具有規模小、數量多、受眾面廣、投入成本低、抗風險能力強等特點。便利店利潤微薄,因此,依靠數量眾多的門店,積少成多,才是連鎖便利店獲利的關鍵。因此,便利店發展初期的“圈地之戰”成為必然。
記者了解到,2007年,北京聯華快客對加盟店的發展卻采取了保守態度。其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到目前為止,北京聯華快客在2007年沒有增加便利店數量,依然保持著2006年的140家門店,而2007年的重點放在了商圈消費細分,鎖定特定的消費群體,提高單店的經營能力上。
對此,專家認為,無論是采取堅持店面快速擴張獲取市場份額,或者是轉而尋求提升單店效益以保存競爭實力,都是便利店連鎖經營者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制定的戰略規劃,很難說誰對誰錯,決策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發展策略,切忌盲目跟從。
五大難題制約發展
選址難一直是所有便利店遇到的最主要問題之一。便利店既要避開強勢的大賣場的“阻擊”,又要占據最有利的發展“陣地”。一位準備加盟便利店的投資者告訴記者,要加盟便利店,最好由投資者自己去洽談租店事項,如果由便利店連鎖公司出面租店,業主至少會將租金提高兩成,這些業主遇到便利店加盟者就提高租金的做法,更使便利店業加盟選址成為“最難啃的骨頭”。
“目前國內便利店科學管理加盟做得不太好,也是阻礙便利店發展的重要因素。”黃江明認為,對于加盟店,總部如果只是提供配送而忽視在經營管理上的指導,加盟店很難成功。
24小時全天營業原本是便利店的一大特色。然而記者觀察到,一過晚上10點,冬天北京的街頭就難以找到人影,便利店里更是冷冷清清。目前國內北方地區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使24小時全天候服務成為在北方地區便利店耗費資源的累贅。
“隨著‘新生代’的崛起,消費層次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習慣也會發生變化,夜間經濟會越來越繁榮.。”北京港佳好鄰居連鎖便利店有限公司總經理畢震充滿信心地說,“24小時全天候服務一定會改變目前的尷尬狀態,便利店也將會取得越來越多尋求便捷的消費者的青睞。”
2007年12月26號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東直門店的7-11便利店時,店內冷冷清清的,只有兩三個顧客在挑選商品,記者發現在食品保鮮柜里只有壽司和三明治等3、4個品種的7-11自有品牌食品,而其他食品都是在超市里可以買到的。當記者問店員是否還有其他7-11的自有品牌食品時,店員只介紹了三種“目前在其他店買不到的”袋裝食品。
便利店是滿足顧客即刻需求為核心的,因此在冷飲、熟食、盒飯等即食品的自有品牌開發上比其他業態更具優勢。而自有品牌商品是企業自己開發的,在價格上沒有橫向比較性,其售價除取決于產品的品質外,更多的是依賴零售商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因此,在便利店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時,開發自有品牌可以大幅度提高毛利率。但對于處于發展初期的便利店來說,開發自有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研發資金。
在位于北京西四大街附近的一家聯華快客便利店內,有限的貨品種類,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微型超市”,記者惟一所能找到的與超市不同的便利服務,只有新增加不久的一卡通服務項目。
“目前北京還沒有在便利店下放代收水電費、銷售車票等業務,從真正意義上說整個便利連鎖行業在便民服務上還有很大欠缺。”畢震說:“只要能夠提升品牌知名度,取得便利店附近消費群體的認可,即使是微利,相信所有便利店經營者都會愿意做的。”
綜觀目前國內市場上的便利店,不得不承認,大多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許多只是一種超市概念的延伸。選址難、全天候服務無法出效益、加盟管理不科學、自有品牌商品難開發、便利服務仍欠缺等五大發展難題,使便利店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便利,要贏得市場,打好“攻堅戰”需要信心更需要做足準備。
“便利服務”制勝法寶
針對國內便利店目前大多經營不善的現狀,北京商業經濟學會秘書長賴陽直言:“很多便利店只學到了國外便利店的外殼,如24小時營業、價格高等,但都沒有抓到經營的精髓,便利店應該靠便利服務盈利。”賴陽認為,國內便利店可以通過豐富速食服務、提高員工提供便利服務的技能等,讓顧客得到高附加值的服務,以提高企業的利潤。
有專家表示,便利店是最適合本土化發展的零售業態。應該大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便利店,在比大賣場更廣泛的區域內發展生鮮型、時尚型、服務型等多樣化的便利店業態。記者了解到,河北國大36524便利店的服務項目現已經達近百種,僅充值卡一項的收入,2006年一年就達到8000萬元,預計2007年可達到1億元。尤其是自從河北國大開始倡導“綠色便利店”后,更加穩固了它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
據了解,目前北京許多便利店連鎖企業都正忙于發展規劃的實施,要在2008年奧運會之前完成計劃,將店面部署到位,欲借奧運會的東風加速便利店行業的復蘇。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中國人均收入增加及生活節奏的加快,24小時連鎖便利店這一零售業態的市場前景被普遍看好。盡管現在不能盈利,但堅持到最后的一定能夠得到巨大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