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第一商業網記者 小萍 4月9日廣州報道) 為深刻領會、全面貫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省委十屆二次全會上的講話精神,營造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氛圍,爭當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以世界的眼光謀略廣東現代流通業發展。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四屆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于4月9日下午在廣州正式召開,來自政府部門(省經貿委、省統計局、省消委會等),行業協會(重慶市連鎖經營協會、省商聯會、省企聯會、省質量協會等),高校研究機構(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商學院、AC尼爾森等),以及華潤萬家、新一佳、廣百、益華百貨、家樂福、吉之島等全省各地會員單位的代表近三百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協會秘書長湯涓代表協會宣讀了07工作總結和08工作設想。
>>>省連鎖經營協會四屆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專題報道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郭戈平會長(左)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孫雄會長(右)
一、去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2007年,是我省流通業發展的重要一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6萬億元,成為國內首個突破萬億元的省份;增長率16.2%,比GDP增長率高出1.7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經濟增長模式逐步向消費拉動型經濟轉變。據協會秘書處統計,深圳華潤萬家、新一佳、天虹商場,廣州新大新、吉之島、宏城,東莞美宜佳、中山益華百貨、壹加壹,佛山升平等16家會員企業實現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7.8%,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一倍以上。
2007年,協會積極“探索”用市場經濟的模式、方法、手段和工具,以科學發展觀“創新”協會服務工作,推動廣東流通業連鎖經營的全面提升,協會影響力和公信力也進一步擴大和提升,行業凝聚力進一步提高。全年新入會會員21家,覆蓋的業態、業種范圍進一步擴大,包括百勝(餐飲)、周生生(珠寶)、諾奇(時裝)、千色店(百貨)、新世界(物業)等知名品牌。廣州一日千里(鞋業)、韶關新星源(電訊)、汕頭德保(餐飲)、清遠盈草堂(食品零售)等一批來自全省各地的“小店鋪、大連鎖”品牌商逐漸融入到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這個大家庭,為協會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加強制度建設,適應形勢發展,做好政府服務工作
2007年,在民政廳、經貿主管部門和會員單位的監督和支持下,協會加強制度建設,適應形勢發展,推動行業發展。協會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發揮行業協會商會作用的通知》和《廣東省行業協會條例》,以及省民間組織管理局的有關規定,完成協會的整改和重新登記工作;秘書處也不斷加強自身制度建設,建立考勤制度,制定有關財務問題的暫行規定、會刊管理辦法,采用各種方式、方法、途徑,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政策水平、業務水平和工作水平。
2007年,受商務部委托,承辦了“全國商務系統第三期商業特許經營培訓班”,為全國13個省市的110多名經貿主管部門負責人與連鎖企業代表,提供特許經營備案管理及相關知識培訓。受商務部委托,承辦了“廣東省中小零售企業座談會”,益華百貨、宏城超市、靚家居、美宜佳等會員企業,積極反映中小零售企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為政府今后的商業企業發展工作及政策制定提出重要意見和建議,得到商務部有關領導的重視。
受省經貿委委托,展開省內特許經營企業備案工作,目前已有天虹商場、寶生園、知草堂、貝佳人等數十家企業成功提交備案材料。春運期間,根據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精神,按照省經貿委《關于組織救災物資的緊急通知》要求,協會認真做好各項應對工作,緊急調配救災物資,為保障春運零售市場價格的穩定,和供給的充足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解放思想,探索行業服務新方式
協會工作要實現創新發展,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克服民間組織、難有作為的想法,正確認識新形勢下協會工作的重要性,探索用市場經濟的模式、工具、方法和手段來做好政府和企業的服務工作。
去年8月,佟星副省長在省政府召開“廣東省流通業發展座談會”,指出全省流通業目前發展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提出要解放思想,用科學發展觀,推動廣東現代服務業發展。會上,會長提出有關加快商業品牌建設、構建反映市場變動、行業趨勢、消費意欲的“商務天氣預報”等建議,得到佟星副省長的贊同和支持。隨后,協會與商務部屬下機構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就構建珠三角零售市場“商務天氣預報”進行研究,初步完成了“廣東省零售業發展促進平臺”的操作性模型,并通過了專家評審和論證。在2008年全省經貿工作會議上,佟星副省長提出,“廣東省零售業發展促進平臺”建設將作為今年政府推動全省流通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除了構建廣東零售業“商務天氣預報”,協會還正在研究、探索引進“第三方盤點”、“神秘顧客計劃”等服務,整合行業專業服務機構資源,共同提升流通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行業健康全面發展。
此外,在廣大會員單位的支持下,在高校、專業服務機構的廣泛參與下,繼續開展“廣東省優秀連鎖經營門店競賽”活動,這次考評引入新辦法,為參賽門店提供了更為詳細和真實的評估報告和改進建議。
(三)加強交流合作,搭建行業溝通平臺
2007年,協會按照省經貿委的布置,繼續做好廣州第四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南寧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招商工作。此外,繼續成功主辦兩屆廣州特許加盟展;積極參與“2007廣州國際日用百貨商品展覽會”、“第五屆中國東莞國際鞋展•鞋機展”、“第三屆廣東國際酒飲博覽會”、“第7屆中國(深圳)國際品牌服裝服飾交易會”等等,為會員企業、參展企業搭建供需雙方商務洽談的溝通平臺。
關注行業熱點,舉辦和參與各種研討會、論壇和培訓班,是協會擴大社會和行業影響的重要渠道。2007年,協會把握市場脈搏,圍繞連鎖經營發展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聯合廣東省房地產行業協會,共同主辦“廣東商業網點和諧發展高峰論壇”,共同探討政府之手與市場之手如何促進商業網點和諧發展;攜手亞太房地產研究學會,共同舉辦“中國連鎖商業暨商業地產發展高峰論壇”,共同探索“構建和諧商業、探尋藍海經營”,構建商業地產商和零售商的“雙贏”合作。兩場大型論壇經過科學策劃,精心組織,周密安排,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此外,還參與協辦“2007年粵港澳臺農副產品流通峰會”、“透視中國鞋業內銷市場——市場分析、行業采購策略及導向”研討會,舉辦了《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實施暨超市食品安全基礎培訓認證》、“廣東零售業職業經理人認證培訓班”、“第一期廣東省特許經營企業備案研修班”等培訓班。
商業考察活動是協會加強與省內外同行的交流的重要形式。2007年,協會先后組織參加了香港 “專利授權展”和“零售及店鋪設計、陳列設備及技術展”,參觀香港新開業的購物中心,考察最新零售業技術,和港商及行業協會溝通和交流成功經驗。還組織了寧夏銀川、廣東清遠的商業考察,尋找二三線城市發展的商業機會。
協會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信息資訊服務,至今已擁有華南商業網、第一商業網、《連鎖經營》雜志,成為協會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溝通政府、行業、企業、市場的重要工具。《連鎖經營》至今已連續出版129期,華南商業網、第一商業網已成功發展成為華南零售業資訊重要網絡平臺,協會這些媒體正在不斷摸索新的商業模式,尋找新的贏利點,更好地服務廣東商業連鎖企業。
二、去年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過去的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工作中,我們也發現了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1、會員基礎有待擴大。協會擁有400多家會員單位,但是,和目前商業服務業領域“無處不連鎖、無業不連鎖”的現象比較,會員企業的數量還微不足道,協會會員基礎仍待進一步擴大。
2、會員工作有待增強。協會在會員服務工作上一直卓有成效,得到廣大會員的積極認同,但是活動內容、服務形式主要還是局限舉辦大型論壇、組織考察、組展參展等,需要進一步探索新的服務形式。
3、資源整合能力不夠。協會是成立最早的省級行業協會之一,會員單位涵蓋全省主要連鎖經營企業和相關企業,會員單位間合作商機和項目未能充分挖掘。
4、經濟基礎薄弱。協會主要收入來源于會費和服務費。近幾年來積極探索服務行業的新方式,但是由于會費收繳工作不順利,嚴重影響了協會工作的進一步展開,成為制約協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希望引起各位會員的高度關注。
三、2008年工作的初步設想
展望2008年,北京奧運無疑將成為流通業發展的利好消息,大量游客將帶來強力刺激,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廣東率先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將引發對商品、服務和消費環境的新需求。廣東流通業發展迎來了一個快速提升的契機。
協會將根據全省經貿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協會工作,解放思想、促進流通業現代化,營造和諧消費環境,為加快和諧廣東建設做出貢獻。今年主要推進的工作包括:
1、按照佟星副省長指示,加快廣東省零售業信息促進平臺建設。聯合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做好行業數據收集、分析和加工工作,力爭年內發布一系列對企業和政府有價值的零售市場“商務天氣預報”指數;
2、做好商業品牌建設工作。發現、總結和宣傳會員企業品牌建設的成功經驗;挖掘《連鎖經營》雜志及屬下兩大網絡媒體的資源優勢,加強和大眾媒體的互動合作,宣傳粵商品牌;
3、做好技術進步促進工作。探索管理新技術(如第三方盤點、神秘顧客計劃)的引進和運用,提升會員企業科學管理水平,加快廣東流通業現代化進程;
4、做好中小企業促進工作。倡導和支持連鎖企業服務社區,滲透區域市場;爭取政策支持,為中小連鎖企業爭取更好的市場環境;
5、協助省經貿委做好特許經營備案工作。認真貫徹和執行《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營造特許經營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6、做好行業資源整合工作。加強和會員單位的溝通,依托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展開合作,有效利用協會內部資源;整合省內外同行和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資源,拓展合作;爭取政府部門合作,如協助開展市級商貿流通業調研,使會員企業在這一工作中受益;
7、做好協會常規服務工作。繼續舉辦大型論壇,為會員企業提供思想分享的平臺;繼續辦展參展,考察最新的技術或商品市場信息;繼續組織商業考察,促進行業交流,推動經濟合作;繼續舉辦培訓班,加強流通業人才培養;
8、進一步完善協會機構組織建設,特別是加強秘書處干部隊伍的培養和教育,建立秘書處-企業溝通聯絡制度,深入了解會員需求,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吸引會員主動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