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筆者曾經去往廣東佛山美的集團總部采訪。 為期兩天的行程里,我們分別采訪了這家公司的董事長——也就是方洪波本人、戰略負責人、國際業務負責人,去看生產線,與幾位不同部門的一線生產者交流。在這次采訪中,給筆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有兩點: 首先,當時美的有不少員工在發了工資之后,選擇買入自家公司的股票,長期持有并且獲利,當時有人表示已經賺了一倍多的利潤。 2015年初是A股的科技股大牛市,賺一倍在當時不算多,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就會發現,當時雞犬升天的那些科技股,很多早已經跌成去了50%甚至是80%,而美的這幾年則在持續性上漲,2015年初至今股價漲了5倍多,每年還有大額分紅,堅持買自己家公司股票的員工,基本都發了財; 其次,當時美的家電產品已經可以實現25%+的毛利率,青島海爾則有27%+。考慮到彼時兩家企業的市場規模,這樣的數據已經非常亮眼。在隨后的幾年間,兩家企業的毛利率都提升至30%左右。 這意味著家電產品的價格在上漲,而成本一直在降低,幾年來持續上漲的家電價格也印證了這一點。 2016年末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動了家電價格貫穿2016年底-2017年整年的跨年上漲;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在銅、鋁、塑料等上游原料漲價的帶動下,空調、洗衣機、冰箱等家電價格再次快速上漲。 漲價,成了家電行業近年來常出現的新聞,也成就了幾家頭部企業連續多年的牛市。 向下轉嫁成本 曾經是“N大件”,但如今電器在家庭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斷下降。 “買家電”這件事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低了。但空調、洗衣機、冰箱和電視們的價格卻開始貴起來。家電的漲價貨真價實,并且根本不以消費者的意志為轉移。 除了此前星星點點、不成規模的偶爾漲價,家用電器第一次系統性的漲價,開始于2016底-2017年。據中怡康線下月度監測數據顯示: 白電產品在2017年1~10月中,冰箱市場零售均價同比增長12.9%,達到3689元; 洗衣機零售均價同比增長10.4%,達到2632元; 空調零售均價同比增長6.7%,達到3764元。美的空調一臺價格上漲50~200元不等,格力單臺空調上漲50~100元不等; 黑電方面,不論互聯網品牌還是傳統彩電品牌產品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上調,全渠道市場彩電尺寸均價由2016年8月的61.8元/寸上漲至2017年9月的74.2元/寸,漲幅達20.1%。例如海信55寸4K電視由2016年最低2898元漲至2017年年初3499元,小米電視3s48寸由2016年1999元兩次漲價至2017年2月2599元; 廚電方面,數百廚電相關品牌先后多次向渠道發函漲價。 這一輪電器漲價潮貫穿2016-2017年,是家電行業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漲價。 到2020年,受疫情影響,中國家電銷售出現了大幅度的停滯與放緩,2021年開年開始,又重復了2017年的故事——原材料價格大漲,家電價格隨之大漲。 傳統上,家電的銷售、盈利情況與房地產市場強相關——賣出的房產越多,需要與之配套的家電就越多。 實際的情況是,近年來的兩次家電漲價(2017年和2021年),都與房產行業的波動變化有一定的關系。2016年,房地產“去庫存”帶來房產價格大漲,前三季度大中型城市房產銷售火爆。到四季度,不少城市都出臺了相應的調控政策。 購房與裝修買家電之間存在滯后效應,因此2017年房地產行情雖然冷卻下來,但家電的價格與銷量仍在上漲。 2020年在一定程度上重復了2016年的故事。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7608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商品房銷售額173613億元,增長8.7%。 從絕對值上看,這一規模超過2018年的水平,再創歷史新高,進而帶動了家電產品的銷售情況。但整體上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家電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速已經非常緩慢。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0上半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顯示: 2020年上半年,我國家電市場零售規模為369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13%,大多數家電品類出現不同程度的市場萎縮,廚房電器、空調、彩電等銷售額降幅均超過20%。其中,空調品類整體零售額為921億元,同比下降22.54%。 與此同時,包括鋼材、玻璃、鋁、銅甚至紙箱用紙在內的各種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從成本端擠壓家電企業。 2020年底,空調壓縮機企業美芝、凌達、海立先后宣布漲價,隨后空調整機企業跟漲; 2021年3月開始,各類家電品種紛紛提價,整體上看白電漲價幅度為20%-30%,廚電、電視漲幅在10%左右,上游原材料的漲價壓力被傳導至消費者端。 集中帶來利潤與市值 但有一個問題是,上游漲價的行業比比皆是,為何家電行業能夠如此順利地將上游壓力多次傳導給下游的消費者? 如果再結合主要家電企業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股價走勢看,就可以發現伴隨著漲價,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等企業的業績和股價水漲船高——家電漲價帶動了業績的增長,業績的增長帶動了股價的增長。 并且,三家巨頭企業不僅能夠在萎縮中的行業里轉嫁成本、持續盈利,還在不斷出錢回購自己的股份: 2020年4月,格力電器擬動用自有資金不低于30億且不超過60億元,回購股份價格不超過68.8元/股。回購股份將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 2020年10月13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大股東提議繼續回購30億-60億元公司股份,回購價不超70元/股; 2020年10月下旬,美的完成了27億元的股票回購; 2021年2月24日,美的發布公告稱,按照回購數量上限1億股和回購價格上限140元/股的條件,以自有資金回購不超過140億元的股份; 2021年3月6日,海爾智家宣布以自有資金20億-40億元,以不高于每股46元的價格,回購公司股份以實施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及/或員工持股計劃,以此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回購是企業向市場釋放看好自己后續發展的強烈信號,“家電三巨頭”是市場上為數不多的能夠長期、持續性地進行股份回購的上市公司。 幾家企業是如何支撐得起幾家企業持續性回購,以及回購背后隱含的、業績持續增長的預期的呢? 白電行業的集中度的不斷提高,是其中最為核心的原因。白電行業CR4(行業前四名)占比從 2015 年的 81.12%上升至 2019 年的 87.79%,在原本很高的水平上更進了一步。 也就是說,雖然國內白電市場的需求側出現了增長的停滯,但在供給側,向消費者提供產品的企業越來越少,這是國內家電企業敢于漲價最核心的理由。 另外從行業整體來看,中國家電產業的規模仍然相當龐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家電全行業累計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3萬億元,同比增長4.31 %;累計利潤總額達1338.6億元,同比增長11.89%。 2020年行業萎縮,受疫情因素的影響,積累的需求將很有可能在2021年釋放出來。從2021年1-2月家電的銷售數據來看,同比去年疫情期間,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海外收入的占比持續提升,也為幾家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從2020年半年報的數據來看: 美的集團國外市場收入占比44.46%,利潤占比46.14%; 海爾智家國外市場收入占比46.48%,利潤占比41.56%; 格力電器外銷占比17.11%,利潤占比10.20%。 國內供給側出清+國際市場貢獻業績,幾家公司成了國內外通吃的跨國企業。過去幾年,凡是用老的“供大于求”的觀念眼光看待家電行業的,基本上都錯失了三巨頭市值的持續上漲。 變量在哪兒? 對于家電板塊“三巨頭”來說,牛市已是既成事實,未來如何還需重新判斷。市場里可能出現的變量又是什么呢? 綜合目前行業內的一些最新動態,筆者認為家電行業目前主要面臨三方面的變量:高瓴能否助力格力重回巔峰,新品牌的市占率提升,以及IoT家電是否會擾動目前的固定格局。 一旦這些變量顯現,目前相對穩定的競爭格局就會發生變化。強大新對手的出現,可能會影響到幾家企業的盈利能力。 首先是高瓴資本與格力電器的組合。從扣非凈利潤的絕對值看,格力電器過去多年一直超過美的和海爾,這與空調的消費數量更多有很大關系,但格力長期“單吊”空調,近些年被美的不斷擠壓生存空間,卻無法在多品類上與之競爭,最近兩年的業績情況并不理想。 高瓴的入主,可以幫助格力電器更好地進行多元化擴張,小家電成為了格力最近一段時間發力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高瓴剛剛以約340億元的價格買入了飛利浦家電資產,其中最核心的產品,就是包括廚房用品在內的各類小家電。目前,市場普遍預期未來高瓴會將這部分業務與格力電器進行整合,從而讓格力以多品牌的方式,實現多品類的產品布局。 如果這些動作順利推進,格力將很有可能更快恢復元氣,在財務和股價表現方面“反攻”美的。 第二個變量,是看新品牌能做到什么程度。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大家電由于更高的門檻壁壘,新品牌想入局非常難,行業內的新品牌主要集中在小家電層面。 目前以小熊電器、北鼎股份為代表的新品牌以新穎的產品設計、各種垂類小家電為切入口進軍家電市場,一度被年輕消費者所追捧,也受到了資本認可。 但這些新品牌未來的發展情況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無法從其在電餅鐺、電烤箱、榨汁機產品上的成功,去推斷出其未來能夠在冰洗空調上的成功,即便是“新消費者欽點新品牌”,也需要一個漫長的品牌培育過程。 最后一點,是以小米為代表的IoT(萬物互聯,特指各類智能家居用品),將對現有家電格局形成沖擊,并且站在了“智能”的上風向。
與上述新品牌不同的是,小米已經在空調、冰箱、電視機等大家電方面有了一定的勢能。2019年,小米空調獲得網絡銷售渠道第一名的成績,電視機銷量連續兩年國內銷量第一。 不夸張地說,小米已經是家電市場上一個有分量的玩家,并且是有套路、有邏輯地打了IoT戰略的差異化,以手機為中樞去強調自己“智能家電”的屬性,這是幾個家電巨頭所不具備的優勢。 除了小米之外,榮耀也是IoT的一個重要參與者,目前有電視產品,未來大概率將會和小米一樣推出大小家電類。甚至可以說,目前主要的手機廠商,都是未來IoT的潛在參與者。 這些企業會成為家電行業的攪局者。如何在智能時代保持自己的強勢,是美的、格力和海爾一直在思考并嘗試解決的課題,但從過去和當下的產品情況來看,并無系統性突破,這也是幾家在長期發展中最大的隱患之一。 寫在最后 家電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背后是由規模優勢、品牌優勢造成的產業集中度提升的邏輯,這套邏輯并不難以理解。 其實比起這些邏輯,更難以掌控的是,這個邏輯能夠持續的時間能有多久:“三巨頭”享受了龐大的市場與利潤,就要直面更加激烈的競爭。 當一個行業有足夠的利潤,自然會吸引到強大的對手——就像小米在家電領域的入局與破局,這就是存量市場博弈的宿命與規律。 |
|
原標題:家電憑什么漲價?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