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華為創始人、CEO任正非接受媒體采訪時回答了42個問題。任正非的答記者問不僅回答了全國乃至全世界人們在美國對華為發出限制令情況下所關心的問題,對美國政府的限制給予了最有力的回應,更是體現了一個中國企業家在面對巨大壓力和挑戰時自信自強的精神、博大的胸懷,在對待消費者、客戶、員工所體現的社會責任的擔當,在關注教育、關心基礎科研上情系國家與民族的情懷。“答記者問”以及任正非帶領華為多年來所體現的文化精神堪稱企業社會責任的典范,感動世人的時代楷模,是廣大企業學習和弘揚社會責任的教科書,是各級政府人員強化不忘初心,勇于擔當、情系群眾主題教育的經典案例,是國人強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經濟自信進行精神文明建設的樣板,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 面對挑戰有底氣的自信自強 美國對華為的限制令,無疑使華為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華為在美國的幾十家技術顧問公司、大量從美國進口的包括芯片在內的重要零部件以及美國市場都將受到影響。但是,任正非在答記者問時表現出了極大的自信,微笑著、神態自若地說:“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在最先進的領域不會有多少影響,至少5G不會影響,不僅不影響,別人兩三年也不會追上我們的。”說不怕和美國在市場上相爭,不怕“在山頂”上交鋒。而這種自信不是空洞的,不是虛張聲勢,而是有底氣的。這種底氣來自于不被世界霸權所嚇倒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更是來自于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實力,來自于居安思危、高瞻遠矚、卓有遠見的準備,來自于對全球市場的冷靜分析。 華為多年來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不僅使企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積累了極強的經濟實力、人才實力和科技實力,形成了世界級的競爭力。“能夠把5G基站和最先進的微波技術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基站的,世界上只有一家公司能做到,就是華為。”很多年前,任正非就寫了《化為的冬天》一書,告誡華為的同事必須居安思危。更是在若干年前就投資重金研究芯片,在核心技術上做好了“備胎”,從而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由于具有世界大視野和國際大格局,充分了解、適應和形成了全球的市場,因此,華為非常清楚一國限制令的局限,不會被一棵樹吊死。 對伙伴客戶大海般的胸懷和責任 在美國發出限制令,一些美國企業開始對華為采取限制動作的時候,國人對美國及一些企業自然產生了極大不滿和憤慨。在這種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民族排外情緒的情況下,任正非在答記者問中則表現出了大海般的胸懷和對合作伙伴、客戶(包括美國客戶)的尊重。 他說到:“我們還是要非常感謝美國公司的,三十年來美國公司伴隨著我們公司成長,做了很多貢獻,教明白了我們怎么走路。”“美國大量的零部件、器件廠家這么多年來給了我們很大支持。特別是在最近的危機時刻,體現了美國企業的正義與良心。”“美國企業和我們是共命運的,我們都是市場經濟的主體。” 對合作伙伴盡責,對客戶盡責,是企業的生命力。正如任正非說的,華為公司的哲學就一點:“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他堅持的是共同發展,“我們不愿意傷害朋友,要幫助他們有良好的財務報表。” “我們不會排斥美國,狹隘地自我成長,還是要共同成長。”我們要“一半買美國公司的芯片,一半用自己的芯片。盡管自己芯片的成本低得多的多,我還是高價買美國的芯片,因為我們不能孤立于世界,應該融入世界。”在運營上,任正非說:“我們不能把價格降低,降低以后,就把所有下面的公司全擠死了,就成為“西楚霸王”,最終也是要滅亡的,所以我們不能在產業中這樣做。”任正非更反對盲目地抵制外貨,說:“不能說用華為產品就愛國,不用就是不愛國。” 任正非大海般的胸懷,對合作伙伴和客戶的尊重,完全體現了我國開放的國策,符合“共建一帶一路”的精神,更是體現了一個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大視野和大格局,體現了誠信經營之道。這也正是華為能夠發展到今天的制勝法寶,是企業的生命力。這種胸懷和精神,是對眾多企業的啟迪,更是對那些奉行“以鄰為壑”、“唯利是圖”企業的最好教育。正如人們所說的 “胸懷有多大,天地有多大。”
真正在創新上下功夫的務實精神 在答記者問中,任正非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華為的創新和務實。在任正非看來,沒有創新,就不可能在高科技行業中生存;沒有創新,哪怕只落后一點點,就意味著逐漸死亡。因此,華為下極大的力量進行創新。任正非說,我們這三十年都對著同一個“城墻口”沖鋒,幾十人、幾百人對著這個“城墻口”,幾萬人、十幾萬人還是攻這個“城墻口”,我們炮擊這個“城墻口”的“彈藥量”,現在是每年200億美元的研發。全世界沒有一個上市公司敢像我們這樣對同一個“城墻口”投入這么多的炮擊量。 華為把實施創新戰略作為企業快速、穩定、健康發展的保證。華為實施開放創新,不求世界科學家歸我所有,不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和學術自由,不占有他們的論文、專利,只求跟他們合作。華為創新是世界性交流,吸收宇宙精華。華為實施“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創新,反對為創新而創新,因此他們生產出的產品,可以讓韓國30萬人用300兆拍攝向外傳的網絡不癱瘓,四、五百萬穆斯林禱告完后同時開手機網絡不癱瘓。華為實施基礎創新,在全世界設有26個研發能力中心,擁有在職的數學家700多人,物理學家800多人,化學家120多人,還有一個戰略研究院,從而使華為的創新具有堅實的基礎和極強的后勁。 任正非倡導“以烏龜精神追趕龍飛船,要求上上下下拒絕機會主義,不被路旁的鮮花所干擾,堅定信心地朝前走。任正非說:“我們最重要的是要要冷靜、沉著。熱血沸騰、口號滿天飛,最后打仗時不行也沒用,最終要能打贏才是真的。”“不要做假,踏踏實實認真做。” 要克服固步自封的保守,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更要力戒浮躁,克服一夜暴富的心態,防止僅靠資本盲目搶占市場份額的策略,要腳踏實地,以工程師+科學家的工匠精神進行創新,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創新,這正是我國很多企業所應該強化的理念。 對人才求賢若渴的人文精神 任正非在答記者問中以大視野、大格局講到對人才的態度,對員工的責任。他說:“我們國家有五千年文明,有這么好的基礎,應該拿出政策來擁抱世界人才來中國創業。”任正非說:“對世界各國的優秀大學生,從大二開始,我們就給他們發offer。” “我們要開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們來。”“對科學家不要求追求成功,失敗也是成功,因為他們把人才培養出來了。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源源不斷地前進。” 為了留住人才,激勵人才,華為與員工的權益高度綁定,任正非只持有1.4%的股權。連續三十年,股東分紅都超過30%。對人才不僅是物質待遇,更是給予尊重。尊重他們的貢獻,表彰的部門幾千人走紅地毯;尊重他們的主人翁地位,倡導他們為公司建言獻策。任正非說:“在心聲社區上,即使罵公司的帖子也不會被封,反而是人力資源部要去看看他罵得怎么樣,如果罵得很對,就開始調查,再看看前三年他的業績,業績也很好的話,就調到公司秘書處來,培訓他、鍛煉他。”說:“這些種子將來遲早是要當領袖的。”華為對人才還要給他們使命感,有做成事的機會,讓科學家發揮自由度。 即便是裁員,同樣對員工負責。任正非說:“任何一個業務做得不好,是主官的責任,不是員工的責任,員工在前進過程中也有很多技能,當我們裁掉部門時要給員工有出路。裁減的這兩年,社會上一點聲音沒有,公司一點怨聲載道都沒有,一萬多人的轉崗完成了。” 華為能發展到今天,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相比之下,我們有些企業發展不起來,人才留不住,員工甚至一肚子怨氣,是不是值得反思?企業領導者是把員工只當作賺取利潤的工具,還是真正當作企業的主人?關愛員工是掛在嘴上,還是放在在心里?這才是企業成敗的關鍵。 情系國家民族的企業家胸懷和信仰追求 任正非在帶領華為發展的年月里,不僅關心著企業的成敗,還始終關心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在答記者問的字里行間,更是體現著一個中華兒女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他說:“ 國家發展要靠文化、哲學、教育,這是發展國家的基礎。”“中國要踏踏實實在數學、物理、化學、神經學、腦科學……各方面努力去改變,我們可能在這個世界上能站起來。” 任正非指出我們這些年的經濟上的泡沫化,P2P、互聯網、金融、房地產、山寨商品……等等泡沫,使得人們的學術思想也泡沫化了。一個基礎理論形成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如果大家都不認真去做理論,都去喊口號,幾十年以后我們不會更加強大。 任正非充滿期待地說:“中國將來和美國競賽,唯有提高教育,沒有其他路。教育手段的商品是另外一個事情,我認為最主要還是要重視教師,因為教師得到被尊重了以后,大家都想做教師。”他說:“為人類建立這么龐大的網絡,就是我們最大的社會責任。” 中國剛解放時,那么多的科學家沖破阻力返回祖國,奠定了中國科技的基礎,正是那種對祖國,對中華民族的深情所產生的力量。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懷,是人類發展不竭的動力,更是一個企業、一名企業家發展的、不懼任何困難和挑戰的不竭動力。 任正非在對待企業,對待客戶,對待員工,對待社會和國家上的態度和行為,是一種高度的社會責任。而這種社會責任不僅是一種企業精神,更是一個企業家的價值觀,是一種信仰,是畢生的追求。任正非說:“我要超越個人、超越家庭、超越華為來思考這個世界上的問題,否則我就不客觀了。” 履行社會責任是人的價值觀、信仰,是畢生的奮斗目標,就不會在企業發展的關鍵路口置消費者、客戶、員工和社會的責任于不顧。就不會在企業面臨利潤、成本、競爭難關的時刻只顧及企業的眼前利益而喪失企業的良心! |
|
原標題: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