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導讀: 1.無印良品在中國遭遇了哪些問題? 2.無印良品的中國學徒分為哪兩派? 3.面對競爭,無印良品應該怎么做? 直到今天,日本家居連鎖品牌無印良品,依然在中國有著強有力的品牌心智,深受中國年輕群體的“置家”喜好。不少人甚至會在知乎等在線社區平臺,表達自己逛無印良品,會有“布置美好家庭”的現場幸福感。 中國家居制造和零售業的同行,甚至包括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內的中國商界大佬,都對無印良品有著很高的評價。類似“匠人工藝”的商品策略,啟發了很多中國企業。 2005年,無印良品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正式進駐中國。從一開始,無印良品在中國,就一直與中產階級和精致生活息息相關。 盡管一直被人詬病在中國市場的定價遠高于日本市場,但憑借“性冷淡”的設計風格和簡潔、淳樸的產品理念,這個在日文中意為“無品牌標志的好產品”的無印良品,反倒在中國市場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品牌認知。 2012年,通常認為是無印良品在中國進入高速成長期的起點,隨著奢侈品行業遭遇發展危機,快時尚崛起,定位為中高端生活品牌的無印良品借勢擴張,以每年新增30-50間的門店數量發展,同時營收也大幅增加。 截至2014年12月31日,無印良品在中國拓展至38個城市,門店數量從三年前的12家攀升至121家。數據顯示,其來自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占比與當年達到了26%,其中中國市場銷售額占比更是達到了10%。 可是無印良品這幾年,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并不好。 2016年起,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可比銷售增幅就在緩步下降。到了2017年,無印良品的同店銷售增幅也開始放緩,并于2018年Q2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盡管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自身陷入發展瓶頸,但其所倡導的產品理念卻依然得到中國消費者的高度認同——近年來國內新零售家居雜貨品牌層出不窮,熱度一浪高過一浪,在他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著無印良品的影子。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面臨一眾“中國學徒”的競爭,無印良品還有救嗎? 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步步敗退 最新數據顯示,2019財年Q4(1-3月份),無印良品在中國內地市場可比銷售跌幅3.9%,較Q3略有改善,但整體呈持續下滑。 據「無時尚中文網」報道稱,中國內地市場的低迷拖累無印良品母公司于東亞市場四季度可比銷售跌幅3.2%,在可比銷售下滑的情況下,東亞市場四季度營業利潤僅增1.1%至64.77億日元,此前三個季度增幅分別達36.6%、23.8%和23.3%。 似乎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頹勢短時間內難以扭轉,自2014年10月,無印良品在中國推行“新定價”策略后,截至目前,中國市場產品定價已迎來10輪下調。 無印良品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劃社長松崎曉曾透露,無印良品中國正致力于在2020年前實現中國市場商品售價,降至與日本市場商品售價同一水平。 來自定價的爭議不是拖累無印良品中國區業務的唯一因素,還有莫名的商標糾紛。 2001年,無印良品在中國就深陷商標糾紛。一家名為“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的企業擁有持有第24類織物、布、毛巾、床罩等品類的“無印良品”商標的中國內地使用權,導致日本MUJI無印良品無法在這些商品中使用“無印良品”商標。 據公開資料,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目前在線上線下均有業務,且在產品和門店外觀、LOGO等方面與日本MUJI無印良品高度相似,對其造成了相當的“截流”影響。 此外,無印良品近年頻發的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問題,也令其在中國市場塑造的口碑形象大打折扣。被曝含致癌物的餅干、飲用水以及服裝抽檢質量不合格、3.15晚會曝光“進口食品來自日本核污染區”等,都在社會和輿論層面上引起軒然大波。 一面是定價虛高遭人詬病,一面是產品質量問題頻發,在購物渠道多元化的新零售時代,以線下門店為主要渠道的無印良品面對大批競爭者,在消費者心智獲取方面的優勢已經大不如前。 無印良品的中國學徒步步緊逼 說到無印良品的發展頹勢,不得不提的是那些“中國學徒”們。其中一批主打價格牌,又帶有一定設計感的家居品牌,另一批則是以「網易嚴選」為代表,基于供應鏈建設,主打產品品質,但性價比又高于無印良品的新零售品牌。 二者共同夾擊,將被無印良品所代表的品質生活占據心智,卻又在經濟能力上不能與之看齊的消費者收割干凈,同時還帶走了一批擁有“國貨思維”、以及價格相對敏感的無印良品的原生用戶。 |
原標題: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步步敗退 頻繁調整后還能起死回生嗎?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