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印良品又降價了。 近期,生活家居品牌無印良品對部分商品進行了重新定價,涉及雙側紗織睡衣、男女內衣系列以及部分收納生活類產品,降價幅度在10%到25%范圍內。無印良品的明星產品超聲波香薰機也在其中,降價幅度近30%。 對于降價原因,無印良品相關負責人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此舉是為了讓更好的商品以更合理的價格傳遞到消費者手中。 自2014年10月針對中國消費者推出“新定價”活動以來,無印良品基本以每年兩次的頻率選擇部分商品下調價格,最近這一波降價,已經是5年來的第十次。 值得注意的是,屢次降價后,無印良品依然沒有能阻止消費者離開的步伐。根據其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今年1月發布的2019財年(2018年3月-2019年3月)財報,無印良品前三財季(2018年3月至11月)在中國市場銷售額比上年同期下降9%。 從早先進入中國市場時火爆的“中產標配”,到如今頻頻降價仍無法挽回頹勢,無印良品究竟發生了什么? 由盛轉衰 對無印良品而言,最好的時光停留在2015年。 2005年進入中國后,無印良品經歷了長達7年的蟄伏期。到2010年無印良品在國內的新增店鋪數量僅為8間,隨后的2011年這一數字變為12間,依舊緩慢。 但從2012年起,無印良品在國內以每年30~50間店鋪的速度擴張。到2013年底,無印良品的大陸門店數量達到100間。 這一快速增長與當時奢侈品行業下行、快時尚崛起的大趨勢有關。 2012年,奢侈品行業遭遇危機,連帶一批當時的奢侈品垂直電商倒閉。而另一變,Zara、優衣庫、H&M等快時尚品牌通過迅速開店極速發展。 這一波起落交替浪潮中,無印良品也順勢而起,并且在2015年達到頂點。根據公司財報,截止到2016年2月,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可比銷售上漲20.4%,遠高于2015財年的14.5%和2014財年的14.3%。強勁的同店增長與新店擴張,讓2016財年該公司的中國收入按人民幣結算大漲45.7%。 不過,這一增長隨后就開始放緩。根據2017年1月發布的財報,2017財年(2016年3月-2017年3月)無印良品中國市場三季度可比銷售僅錄得0.8%的增幅,而此前兩個季度可比增幅分別為4.7%和5.4%。 對此,咨詢投資機構NoAgency 創始人唐小唐認為,2016年的服飾市場整體疲軟,電商渠道也在加速放緩,而無印良品的放緩速度比預期要快。 他認為,主要原因是無印良品對標的中產階級客戶范圍縮小。盡管中國有上億人的中產群體,但是消費范圍廣泛,具體到無印良品可能只有10%,而這部分消費者消費行為受到經濟、股市的影響更大。 最新一季財報顯示,無印良品的疲軟已經綿延兩年,而且形勢愈發不樂觀,無印良品2019財年第三季度市場可比銷售出現4.1%的跌幅,較二季度2.2%再度惡化。 不再是“中產標配” 降價對無印良品而言,并不算一個好方法,一個重要原因是品牌定位。 上世紀80年代,在日本經濟出現停滯時,消費者期待更加低價的產品。無印良品應運而生,其名字直譯意為“沒有商標的優質物品”。 公司創始人木內正夫提出了“反品牌(也稱作無品牌)概念”,強調產品本身的價值,采用弱化品牌LOGO的反品牌概念,通過減少從生產到流通過程中的各種多余環節,包括改良工序、采取簡約包裝等,為消費者提供質量不錯且廉價的商品。這一策略,在當時取得了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無印良品為中低端品牌,多出現在超市中,以雜貨店定位示人。 進入中國市場后,無印良品改變了策略,定位為中高端生活品牌。為了重新定位,無印良品在門店選址時不僅遠離了超市,還進入了各大商場的熱門位置,定價也高于日本同款不少。 在產品方面,無印良品簡潔的設計讓不少消費者眼前一亮,經過層層包裝,無印良品成為了不少文藝青年和中產消費者所推崇的品牌。 直到2018年初,無印良品依然是新中產心中最受歡迎的生活家居品牌之一。根據贏商大數據中心發布的《2017年度家居/生活服務品牌榜TOP50》,在新中產眼中,無印良品依然是位列第一的家居生活品牌,緊隨其后的是海馬體照相館、戴森、roseonly等新興小眾品牌,代表著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消費偏好。 在如此堅挺的品牌形象認知度面前,連續降價對挽回業績助益不多也就不難理解。 2017年8月,無印良品宣布秋冬季開啟新定價,這是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第7次定價。其中,家居類降價幅度為67%,電子類和健康美容類分別降價21%、24%,并被稱為“史上最大規模的降價”。 但根據2017財年業績看,該年度同店銷售僅增加4.6%,低于2016 年同店銷售增長的4.7%,與2015 年同店銷售額增長的20%更是相去甚遠。 有一種觀點認為,無印良品在塑造了代表品質的中高端形象后,屢次降價與其定位并不相符,因此其核心受眾——中產群體并不愿意買單。 |
原標題:無印良品屢次降價仍無法挽回頹勢 已經被中國中產拋棄? / 編輯: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