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作為京東超市最后一公里效率戰的武器,如今迎來第三次迭代。
據獲悉,京東“物競天擇”項目正在搭建數字化產品,在打通商家的經銷存和會員系統基礎上集成線下部分,建成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景數據。商家和品牌商可分渠道、分區域查看銷售、用戶、服務、營銷等全鏈路數據,以及時掌握銷售趨勢,進行行業對比。
用戶運營方面,“物競天擇”從粗放的撒網式觸達消費者,轉變成了針對消費者需求和行為進行運營,主要向商家和品牌商的差異化競爭提供決策支持。
京東零售集團物競天擇事業部總經理李昌明表示,“物競天擇”是京東零售集團創新項目,將逐漸成為公司的戰略級項目,最初是解決線上銷售的快消品(尤其飲用水這種重物、拋貨,運費貴且單值低)的業務運營成本,再往后發現,消費者還對各類商品的即時配送需求都很強烈,遂逐漸延伸、迭代出如今的“物競天擇”。
即時配送領域里,不僅有閃送、UU跑腿這樣的垂直老玩家,更有來自電商、快遞企業的新玩家。即時配送行業已然呈現出垂直、電商本地生活、快遞企業三級格局,發展也逐步走向同質化,訂單量成為主要的爭奪點。而本地生活玩家中,美團配送和餓了么蜂鳥正打得火熱,京東體系中本身有京東到家-達達的即配網絡,如今“物競天擇”項目再加碼,本地生活即配的格局或將發生變化。
李昌明認為,本地生活服務市場會呈現“三國殺”局面,但對阿里、美團、京東三家來說各有所側重——美團基于地理位置履約、是以外賣起家的業務,在商超領域扎根較淺;阿里有生態優勢,但在即配領域里也還扮演者外來者的角色。京東與超市及快消品牌商合作基礎較深,所以會更加強化供應鏈基因,物競天擇就重點強調供應鏈的整體優化;京東到家則是“物競天擇”的核心戰略合作伙伴,目前其核心商家已與京東主站接通,同時將廣告體系、用戶觸達體系以及用戶數據體系全部打通,這樣也給京東到家生態注入了更多資源。
李昌明向36氪表示,同城零售行業未來2-3年競爭會愈加激烈,不排除從新玩家中殺出來黑馬。目前來看,外賣是一個日頻業務,高頻業務的整個供應鏈不是很深;對于京東、天貓等B2C電商而言,更多是月頻節奏的業務,之前幾家雖有過諸多競爭,但實際上很難打到對方的腹地。如今,各方集中火力做的同城業務其實是周頻業務,誰能占據有利市場地位,就能占據更重要的戰略地位,對三家格局產生影響。
“我們還在通過控貨、控場的方式接入更多業態進來,除了商超領域,3C、服飾、家居、醫藥、鮮花等品類都在和‘物競天擇’做接通,業務領域也會更廣”,李昌明表示。
在李昌明看來,用戶數字化、全渠道銷售的趨勢是不可逆的,“物競天擇”也通過即配業務倒逼品牌商變革升級,寶潔就成立了全域部門,將之前的電商團隊和線下KA團隊進行了整合。如今消費者的決策多在線上,出貨則來自線下,品牌商如若不作調整,會面臨更大內部挑戰。
一個案例是,華冠超市原先線上銷售能力不強,“物競天擇”根據華冠店鋪所在地理位置匹配了對應人群,并與京東用戶匹配進行了精準投放,近期銷售數據顯示,華冠幾家店的排名都進入到整體銷售前十名。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物競天擇”業務模型是去中心化、消遞的供應鏈網絡。理論上來講,越下沉的城市,“剪刀差”效應會愈加明顯——京東大倉越往低線城市走,成本越高;在低線城市,末端履約的成本反而是越來越低的,但訂單密度更小。所以“物競天擇”需要在成本和訂單密度上做一個平衡,目前業務覆蓋還是主打大中型城市。
關于2020年的計劃,李昌明表示,”物競天擇“更多是在尋找業務的發展路徑,今年已進入內部的起步期,起步期更多是做基礎能力搭建。比如對消費者相對友好的訂單購買鏈路,以及更順暢的履約體系;品牌商端,則需要打造一套基于線上線下整體的消費鏈路,實現線下用戶的線上化;“物競天擇”還針對線下店打造了一套端管網的履約體系,包括訂單流轉、網絡建設,以及末端店鋪的接單、派單等。
官方數據顯示,截止今年5月,京東“物競天擇”已引入線下門店5萬個,覆蓋200座城市,超160座城市實現了1小時達,一小時生活圈數量達到2萬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