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疫情出現拐點之時,正是實體零售復蘇之時。 圖片來自“Unsplash”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可避免地給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多方面不利影響,已經有很多分析將2003年的非典疫情對整個宏觀經濟造成的影響拿來對比。 2003年,非典時期主要發生在第二季度,第二季度GDP增速從一季度的+11.1%下降到+9.1%(第三次經濟普查后數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從2003 年3 月的9.3%下滑到5 月的4.3%。 但隨著非典疫情散去,2003年三、四季度GDP增速均恢復到10%,總體來說,非典對對全年的經濟數字影響并不是太大。 反觀2020年,我國的經濟結構、體量、周期以及人們的社會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不能簡單地根據非典的經驗來預測對今年經濟的影響。 從城鎮化率和人口流動范圍來看,我國的城鎮化率從2003年的41%增長至2019年的61%,高鐵里程從2003年僅有的400公里,增長至2019年的3.5萬公里。 以武漢的發展為例,在2008年之前,武漢市曾一度被戲稱為“大縣城”,原因就是基礎設施薄弱。但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武漢的經濟在過去的十年當中,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士,流動人口就有510萬人,同時這所城市每年畢業人數超100萬人,源源不斷地為武漢補充新鮮血液。 而過去17年的發展當中,中國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逐漸攀升,已經從2003年的39%上升至61.5%,成為國民支柱性產業。 而受到本次疫情主要影響到的是第三產業,諸如餐飲、旅游、娛樂、實體零售等。疫情發生在春節期間,正處于消費旺季,新增病例增速比上次更快,措施更加果斷,因此對第三產業行業影響更大。 2019 年春節黃金周餐飲、旅游和電影票房收入1.5萬億元,從高頻指標看,本次疫情對這幾項消費都有明顯沖擊。 實體零售的影響隨著武漢封城之后,才逐漸顯現,以電影消費為例,2019年大年初一電影票房收入14.85億,而今年大年初一銳減至181萬,對實體零售的影響目前還沒有具體數字,但從電影票房已經可見一斑。 對于實體零售而言,暫停營業是暫時性的決策,對銷售額有一定的沖擊,尤其是在春節黃金周的疊加效應之下,租金、庫存和現金流壓力會隨著關店的時長增加而風險加大。 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表示,“這次疫情導致目前一半門店被迫關閉,每天要損失100多萬,按照這樣的速度,自有資金最多堅持2個多月,接下來期待線上商城來彌補一些損失,我們會加大直播以及短視頻的銷售。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實質性的減免,比如第一季度的增值稅、所得稅、延緩支付五險一金等等。業主也能否減免部分房租。” 此外,2020年和2003年所處的經濟周期不同,2003年的中國,正在走出1998年開始的經濟低谷,當時的經濟環境還處在“經濟過熱”階段,甚至開啟了新一輪雙位數高增長周期。 2003年-2007年,連續5年GDP增速破10%,隨著加入WTO、80后年輕人口高峰、城鎮化加速,互聯網崛起,多種有利因素相疊加。非典疫情結束后,經濟指標迅速反彈。 在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時,國家在政策層面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財政部對受到影響比較嚴重的行業減免了部分稅費。 諸如,對民航旅客運輸業務、旅游業和鐵路旅客運輸收入免征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對餐飲、旅店、旅游、娛樂、民航、公路客運、水路客運、出租汽車等行業減免部分政府性基金。2003年下半年隨著疫情的消失,財政政策恢復原有政策。 其次,在信貸政策上,對受“非典”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和地區適當傾斜。2003年5月,央行發布意見,要求切實保障防治非典型肺炎所需的合理信貸資金供應。 而2020年的當下,正經歷著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的轉變,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財政支出增加,面對當前的疫情國家財政也捉襟見肘。 2019年1-11月的財政收入名義增速僅3.8%(未扣除通脹),而在財政支出方面,扶貧、環保、養老、醫療、債務付息等剛性需求集中涌現,2018年財政決算中,補貼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的增速分別達到19.5%和27.2%,債務付息增速18%。 而對于零售從業者來說,零售專家厲玲表示,目前中國零售業高速增長時代已經過去了,零售業的抗病能力與恢復能力會差一點。 因此,億歐認為實體零售想要實現自救,只能憑借企業自身開源節流開展自救行動,尋找增長新路徑,國家可能很難在這次疫情影響下,在財政政策上給予很高的支持。 2月3日,央行向市場投放1.2萬億,其背后的驅動因素首要是穩定股票市場,穩定投資者情緒,其次是為銀行體系提供了一定的流動性,畢竟在疫情的沖擊之下,尤其是很多中小型企業,在面臨著收入和現金流大幅減少的情況下,不因債務利息支出和到期還款壓力而倒閉。 好在,針對此次疫情,全國各地的應對方案也與2003年有所不同,從一線城市到全國各地農村,都加強了對人員流動的進一步管控,都為戰勝疫情留出了足夠空間。 有2003年的非典經驗,國內對流行疾病防控和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經過多年發展有利于病情防控和治理,如果新的疫情能夠在短期內得到控制,才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而疫情出現拐點之時,正是實體零售復蘇之時。 |
|
原標題:從2003年非典看2020年對零售業影響幾何? / 編輯:烙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