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與新市場太遠
第一代成功的餐飲企業家們已經站在了整個行業的巔峰,他們很難再以一個創業者的心態,再去做一個比原有品牌成績更大的品牌。
面對全新的市場環境,他們還習慣于依賴過去的成功路徑,按照過去的成功方式去做,但如今的市場已經發生了改變,重復過去的經驗很難再做出第二個西貝或海底撈。
最近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大火,而他的導演是一位郭帆是一位八零后,作為電影行業的一個“無名之輩”,郭帆沒有業內資深導演那樣充足的資源,但他卻拍出了其他資深導演不可能拍出的電影,每代人的生長環境不同。
2、急于求成
第一代成功的餐飲企業家們有著非常龐大的資源,他們也習慣于用大量的資源去“設計”新品牌,試圖猛吃“補藥”,一步到位,想要新品牌幾年時間內就開出成百上千家店。
但優秀的原創品牌絕不是“設計”出來的,它們都是經過了長年累月的摸索與打磨。
縱觀國內能夠開出十萬家店的,沙縣小吃、黃燜雞、蘭州拉面、重慶小面等,他們無一不是在當地經過了長達數十年的摸索,包括如今餐飲的頭部品牌,如海底撈、外婆家、九毛九,也都經歷了數十年的打磨,在一個合適時間點里完成爆發。
包括西貝,從內蒙古走出來也花了足足十年,成長為全國性連鎖企業又花了十年。
資源投入不能代替時間的打磨,短短數月,如此急于求成,如何能打造出能支撐10萬家店的模型呢?
3、未著眼于內部投資孵化
每次西貝推出新品牌,總是傾全公司之力,賈總親自上陣,聲勢浩大至極,一旦失敗,立刻“壯士割腕”,再試下一個。
這樣“興師動眾”的孵化新品牌不但成本高,而且效果較差。
內部孵化投資對于第一代成功的餐飲企業家們應該是更為優秀的選擇。
比如騰訊馬化騰創造了QQ,而如今支持騰訊發展的是微信,曾經三個團隊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都在研發“微信”,而騰訊則選擇了產品最好的一家。
成功的餐飲企業家們也應該參照這種內部投資孵化的方式,控股但不參與管理,放手讓下面的人獨立去創業和試錯,讓各個品牌“野蠻生長”,一旦品牌的模式和模型成熟,盈利情況不錯后再考慮收購,進行擴大。
試想,西貝這幾年投資的6000萬元如果能作為品牌孵化的創業資金,如今肯定已經殺出了一批極具生命力的全新品牌。
小結
第一代成功的餐飲企業家們都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而他們的方式各不相同。
有的選擇復制成熟的模式,利用自身的優質資源,把已經成功的模式進行復制與擴大。
而西貝、海底撈、外婆家這些企業,他們選擇了再創新,這一條最難的道路,不論成功與否,我們都應該心懷敬意。 |
原標題:西貝喊停“超級肉夾饃” 要轉戰小吃打造西貝小吃鋪 / 編輯:婉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