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好鄰居便利店副總經理何虓
大賣場的賣點在價格,綜超的賣點在生活,便利店賣點就是方便
“京城的便利店可以說是由上海聯華快客便利店的進入而帶動起來的。”北京港佳好鄰居便利店副總經理何虓在接受《中國商貿》記者采訪時如是說。而他所在的“Hi-24好鄰居”連鎖便利就是北京便利店市場上知名品牌之一,那么如何在京城樹立起一個響亮的便利店品牌呢?《中國商貿》記者帶著問題對何虓進行了采訪。
《中國商貿》:在便利店形成初期,尤其是在北京這樣各種成本相對其他城市較高的情況下,發展便利店是不是存在很大的困難?
何虓:北京的便利店起步是比較晚的,可能因為消費習慣、文化差異的緣故,當時北京還不知道什么是24小時店。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也比較茫然,大概做了一年后,也就是在2003年的時候,我們發現這種業態唯一能被出租車司機所接受。因為司機們晚上可以有個著落,有個吃飯的地方,有個上廁所的地方。
直到2004年,一些大型綜超,比如物美、京客隆也開始做便利店,這個時候在北京做便利業態是最累的。不僅有上述綜超業態做便利店的擠壓,還要受到一些局限,比如一些批發市場、一些小的煙酒食雜店等商業方面的局限。在南方,政府基本上會全部取締批發市場,取締自行的煙雜店,在政府的決策中促進便利和連鎖的發展,而在北京卻不是這樣的。
《中國商貿》:您提到北京最開始并沒有給便利店的發展創造環境,那么好鄰居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在京做出品牌,應該能證明這個地方還是有適合便利店發展空間的。與便利店做得好的城市上海相比,北京有那些優勢呢?
何虓:北京的商業氛圍比上海足足短了20年,差距拉得很大。上海從根本上解決了便利店、連鎖的問題,比如商業地產,從造房子開始,那邊所有樓房下面一層全是商鋪,而且商鋪的利用率是很高的,都是在90% 以上,商業地產呈面式發展。而北京則是一個個點,或一條線,呈線式發展。比如西單,也就是從新街口到護國寺這一段有商鋪,護國寺到缸瓦市這一段就沒有了,然后再從缸瓦市到西單,這樣中間就存在一個斷層。
不過,現在北京商業區的變化很大,首先是馬路菜場都取消,批發市場也規范了,特別是奧運期間。北京便利店的氛圍,從城市基礎建設的角度講,應該是一下子提高了,也花了不少錢,提升幅度是很大的,所以現在做便利店的人是越來越多了。甚至更多外地的品牌也看好了北京市場,如天津的大發便利在海淀的大宅門有一家、蘇州街開了一家。
《中國商貿》:7-11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是一個成功的便利店品牌。7-11有個特點就是您剛才說的做餐飲,那么國內便利店為什么不能像它那樣做呢?
何虓:剛才我也說了,現在國內的便利店還做不到7-11那樣的標準,便利店如果涉及到餐飲會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便利店搞餐飲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引進餐飲企業,這不大現實,因為北京市政府是不允許這樣做的;另一種情況就是自己做餐飲,但是投入是相當大的。廚房這塊估計要投入50-60平米,所以在租店鋪的時候不僅要考慮達到餐飲的標準,還要經過環保部門的審批。
《中國商貿》:如今像物美、京客隆這樣的集團也細分出了便利店這個業態,發展也是相當迅速,是否會加劇這個市場的競爭?
何虓:我認為企業的理念不一樣,物美、京客隆雖然也做便利店,但是他們并沒有專門去研究這個業態。其實,聯華快客的前身是聯華便利店,和現在的物美、京客隆一樣,它只是把綜超的模式縮小一些,變成便利店。但是它的內涵并沒有變,商品不變,只是存在價格優勢。
如果專門研究便利店這個業態會發現不是簡單地把綜超縮小的概念,比如在產品上,便利店更需要時尚的、小包裝的、輕便的。所以,大賣場的賣點在價格,綜超的賣點在生活,便利店賣點就是方便。就像一個小包的紙巾在賣場和綜超不會賣,但是便利店可以提供。
《中國商貿》:好鄰居便利店最大的優勢是什么?
何虓:便利店的發展是注重規模的,規模就要看投資者的支持。便利店不像綜超的單店那樣盈利,它必須有規模支撐。好鄰居由其母公司港佳控股,而港佳是香港上市公司,如今控股萬方物業、桂香村、天福號、元長厚等企業。
與這些食品類企業合作,能夠更好地完善便利店的產品。我們在賣場和綜超是很難看到上述企業產品的小包裝,好鄰居有這樣便利的平臺就可以做到。
《中國商貿》:近兩年來北京的商業地產也是飛速增長,在這樣的條件下好鄰居在選址方面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何虓:2004年以前北京比較好的地段的商業地產租金在每天每平米5元左右,2006年到8元,現在已經是12元、15元,甚至東單有到50元的。像我們便利店,能承受的租金每天每平米不能超過15元以上,如果超過這個成本,之后的運作就會出很大的問題。
之前我一直做公司的營運,今年5月份開始負責網點。我不會去討論這個網點是多少錢,如果盈虧沒問題我就敢開,首先做個盈虧表、統計冊,還要密集型開店。比如從小西天到西單,我會規定這條街開多少店,成本好算,包括物流配送、供應商,關鍵是在該地區的老百姓心目中樹立威望。對于插不進去店的地方就不會考慮,要開就要在某條街開足一定數量的店,這樣才有效果。
《中國商貿》:在物流配送和信息系統建設方面,便利店應該怎樣做?
何虓:可以說現在北京還沒有一家成氣候的便利店,因為便利店最終競爭一個是信息系統,一個是體系保障,目前在國內發展的快客和7-11在這兩方面是做的最好的。快客的信息系統就是早上9點打開電腦就能看到前一天的全部銷售,北京還沒有哪個零售企業能做到這一點。另外,上海聯華可以投資了幾個億,專門從事餐飲配送系統。
北京沒有哪個便利店能投資幾個億做信息系統的。因為北京現在的信息系統、物流都受限制,只有到一定規模,才能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統。物流配送方面,北京的便利店做餐飲的物流不是很理想,這方面也需要大投入,這就是為什么便利店不會有生鮮產品。
《中國商貿》:在特許加盟方面,好鄰居是怎樣做的?
何虓:加盟是便利店的發展趨勢,但是北京的便利店做加盟我覺得早了點,因為發展得還不夠好。好鄰居推廣的是內部職工加盟,起初是幾個領導帶頭一起做。做加盟應該比較謹慎,因為快客在2005年加盟的店,在2007都關得差不多了,因為你價格沒有優勢,只有靠物流體系,但是沒有一個供應商能做到。
如果自己不會做生意,自己不會上貨,沒有任何技巧,家里沒人從事這個行業,那一定做不起來。過分地追求加盟可能會導致管理的失控,就像上海的華聯超市,它沒有競爭過聯華,因為它急于求成,大力發展加盟店,結果局面失控,所以加盟要慎重又慎重。好鄰居的做法是在一切都沒有做好的情況下,發展內部員工,因為便利店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必須有這樣的人員儲備。
《中國商貿》:應該說做便利店是件很辛苦的事,在零售業的所有業態中,便利店的收入往往也最低。那為什么還要選擇做這個行業呢?
何虓:你說的沒錯,這個業態在整個零售行業中是收入最低的。我有個特點就是做事比較執著,我是從便利店的員工開始做起的,一干就是8年。最初做一線員工很辛苦,沒有空調,吃喝要站著,沒有廁所。但是,我的執著讓我一直在這個行業打拼,從員工做到現在是我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旅程。
另外,這個行業吸引我的還有一點,就是它很有挑戰性,也面臨發展的機遇。挑戰在于艱苦的環境,還有發展中接踵而至的挫折。但是不代表這個業態沒有希望,盡管從收入來上來講,便利店是所有其他零售業態中最低的。但是這個業態的毛利卻很高,一般大賣場的毛利會保持在10%,標準超市會在15%-18%之間,而便利店基本在22%-23%。有的時候可能是30%,所以說便利店的毛利空間是非常大的。便利店需要在消費水平較高的環境中生存,依照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多3年就能將便利店發展得更壯大。
何虓,這位身高1米9的男人既有上海人的精打細算,又有北方人的豪氣沖天。從事了近10年便利店零售業的他可謂業內資深人士,在短短的采訪過程中道盡了便利店發展歷程的辛酸。也許是執著的心態成就了這位成功的經理人。8年上海快客便利店的從業經驗讓他對便利店這一零售業態難舍難棄,盡管途中曾經轉過行,最終他還是回到了自己的這片樂土——便利店。既擁有在快客曾經積累下的可貴經驗,又有了好鄰居這個新的平臺,此番來京他希望大干一場,闖出一片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