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制造”一度全國聞名,不少“廣貨”品牌都曾是幾代人的記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產品形態的變化、商業模式的更替,“廣貨”的概念越來越模糊。新的時代下,哪些才是最具代表性的廣貨?如何讓廣貨更好地“走出去”?昨日,南方都市報舉辦“尋找最廣貨”項目專家研討會,“廣貨網上行”之“尋找最廣貨”活動專家庫正式宣告成立。8位專家聚集一堂,把脈“最廣貨”,為新廣貨的定義、尋訪及推廣建言獻策。
專家強調品牌和人文特質 要尋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廣貨,必須首先弄清什么才是廣貨。昨日的論壇中,專家們對廣貨進行了定義。
雖然角度不一、觀點不盡相同,但廣東特色、歷史深度、時代記憶是專家們達成的共識。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王理宗認為,“最廣貨”必須包含道德人格、人文特質、價值內涵、品德屬性、社會責任、民族擔當等。廣州老字號協會會長歐陽強則表示,“最廣貨”應該有一段故事,“我們去意大利、巴黎、北京、天津,必須能陳述一段故事,人家想起來可以去敘說的!
多位專家表達了對于品牌的重視。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指出,廣貨的定義最終要回歸到品牌本身,是否能成為最廣貨,要看其市場占有率、品牌知名度、品牌影響力、品牌的美譽度等。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中國品牌營銷學會理事段淳林也指出,廣貨不僅要強調產品功能,更要體現品質感,要有社會責任和使命。 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第一商業網總裁黃華軍則指出,除了特質層面,也不能忽略非物質層面的東西,要將現代服務業考慮進來。這一觀點得到現場多位專家的認同。
14專家提供智力支持
據了解,廣貨網上行是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廣東省商務廳承辦的一項活動,在“促消費、穩增長、調結構”的總目標下,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原則,大力發展消費新業態,擴大廣貨網絡交易額。廣貨網上行活動從2012年開始,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年。今年在廣貨網上行組委會的指導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開展“尋找最廣貨”大型活動。該活動于今年3月正式啟動,4月28日在報紙、網絡、微博微信、移動媒體端等發布了招募令,啟動海選,接下來,尋訪活動將深入廣貨的生產基地探訪,挖掘廣貨的優良之處、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所體現的科技含量和創新精神。投票海選則將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到尋找最廣貨的活動中來。最后,還將舉行致敬盛典等活動,提高廣貨的持續關注度。
昨日,出席論壇的8位專家現場受聘加入南都“尋找最廣貨”專家庫。另外,廣東省發改委原主任、廣東省投資協會會長李春洪,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廣州市政協委員、正佳集團副董事長謝萌,中山大學傳設學院院長張志安,廣州美院工業設計學院院長童慧明,評論員陳揚等也受邀成為專家庫成員,為“尋訪最廣貨”的活動提供智力支持。
專家觀點
王理宗(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執行會長):
廣貨應凝聚社會精神
“最廣貨”必須是最具有廣東特色、時代記憶、文化符號以及一個地區凝聚精神的產品。必須使全世界都產生對于廣東的聯想力,就像以前提到皮鞋,人們就想到上海的牛頭牌,而現在一提到皮鞋,人們就想到意大利。這種聯想力還不僅僅指對于某個商品的聯想,而是對于整個城市的聯想。同時,“最廣貨”還必須包含道德人格、人文特質、價值內涵、品德屬性、社會責任、民族擔當等。
廣貨要有獨特性、歷史性,還要有創新性。還要具備廣泛性、能為廣大百姓所認識。還要有價值性,經得起歷史考驗。要有道德性,要能夠反映廣東人獨特的精神內涵、獨特的藝術品質和獨特的價值傾向。
王先慶(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
定義廣貨要回歸品牌本身
在對廣貨定義和探尋的過程中,不能只從情感的角度,而應該更加專業及科學,這樣才有足夠的持續性,F在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從企業的形態,產業結構,從產品的營銷方式都發生巨大變化。后工業化時代是服務經濟的時代,從工業為主向服務經濟為主轉變,純粹的實體商品的比重會越來越小,價值也越來越小,更多的是服務、品牌的價值,對于廣貨的定義,應該更多地從實體商品轉向有形與無形商品的融合來考慮。所以廣貨的概念要進一步拓展。長隆、華為等品牌都應該看作廣貨的代表。
對于廣貨的定義最終要回歸到品牌本身,是否能成為最廣貨,首先要看其市場占有率,包括國內和國際的市場占有率,否則代表不了廣東。其次是品牌知名度,第三是品牌影響力,這就包括對上游和下游的影響力。還有品牌的美譽度等。
不能將企業規模的大小來衡量是否能成為“最廣貨”的標準。
歐陽強(廣州老字號協會會長):
廣貨應有獨特記憶和故事
要尋找最廣貨,首先必須有一個標準,并且這個標準要能夠經得起考驗,能夠讓大家都公認的標準。
廣貨必須符合幾個要求:首先,必須是在廣東生產的或者在廣東起源的產品或者服務。其次,無論是服務還是產品,都必須是高品質的。最后,應該是有一個獨特的記憶,一個是技術工藝的記憶,這種記憶就是一個這種產品服務傳承下來獨特的東西,它不是別人一下子可以復制到的,另一個就是人們記憶中的東西,我看到這些東西我就想起是廣東的。
產品也好,服務也好,必須有一段故事在里面,要么是有歷史的傳承,要么是一種發展得非常好的能夠大家都接受的服務或者產品,便于廣闊地傳播。我們去意大利、巴黎、北京、天津,必須能陳述一段故事,人家想起來可以去敘說的。
黃華軍(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第一商業網總裁):
不要忽略走在前列的服務業
廣貨除了涵蓋物質層面,還應該涵蓋非物質層面。其中物質層面,可根據歷史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是有歷史傳承概念,如廣式臘腸、佛山陶瓷等;第二個是改革開放后,尤以輕工業板塊消費品為主導;第三階段則是21世紀初至今,有高新技術含量的產品。但我們真的不能忽略了非物質層面的東西。比如食在廣州,有很多菜式、點心十分聞名。
在目前工業經濟向服務業轉型大變革時代,政府不能緊盯著工業經濟時代的產品,而要更加提倡現代服務業,廣東現代服務業體現服務的價值和品牌的價值。今后市場銷售的可能更多的是創意、服務、設計和文化。在這幾方面已經誕生了很多優秀品牌,譬如7天連鎖酒店、真功夫、數字電影的先驅——— 大地數字影院就在廣東。服務業很多品牌都是享譽全中國。希望政府的視野能更寬廣,不要忽略走在全國前列的現代服務業。將來服務業的載體是很重要,這一類產品倡導服務、倡導創意,倡導文化,代表著創新的精神,哪怕不是“最廣貨”,也會是“新廣貨”的代表。
楊葉林(廣東省商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廣東省名牌評價委員會專家評委): 長隆、微信最能代表廣東特色
對于如何定義和分類“最廣貨”,首先要考慮品牌。具有知名度,包括從質量到數量到影響力都有良好的體現。
“最廣貨”的發源地是一個重要標志,一定具有區域性,發源地、注冊地在廣東的,理所當然是廣貨,第二則要看銷售數量,也指競爭力。
80年代廣貨里最有代表性的是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藥,而在新時代下,長隆、微信這類其實也很能代表廣東特色。
長隆是旅游產品、文化產品,而微信發源地在廣東,它既屬于科技創新類產品,也屬于文化服務類產品,現在有接近10億用戶在使用,在全球十分具有核心競爭力,微信難道不算是一個可以代表廣東最有特色的產品嗎?“廣貨”的外延可以更加放開。
黃志海(佛山市技術創新協會秘書長):
不要用企業規模定義“新廣貨”
千萬不要用企業規模來判斷、定義“最廣貨”,它的競爭力關鍵靠企業的產品質量。
比如,佛山一個規模極小的微型企業,憑著先進的鋁蜂窩技術,中標了廣州東塔的裝修項目。這個企業才100多人,但人均產值很高。再比如,外國在廣州的三個整車廠,配套的汽車輪轂原來是用進口的輪轂壓鑄機來制造的,但佛山一個廠家10年前開始介入這塊,到現在廣州全部的輪轂壓鑄的生產線都是出自佛山。這個企業更小,可能只有十幾二十人。
關于廣貨的分類,之前大家比較常說的是輕工業類型的分類,如家電等,但現在佛山一些廠家集中做裝備這塊,盡管一般老百姓對此未必很了解,但它恰恰在工業上發揮了很大的支撐作用,通過創意創新,形成了很高的產品質量、技術附加值,有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特征,這類產品也應該被定義為“新廣貨”。
周紅石(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秘書長):
將優良設計作為廣貨概念
對于成熟的消費者,尤其很多高端消費者來說,這個產品或品牌是哪里的他們都不太在意。是否喜歡該產品只與是否適用、放在我家里妥不妥當等有關。因此,要成為“最廣貨”,必須是消費者關注的產品。
如何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產品呢?首先是產品的品質,包括設計品質、工藝品質、安全品質等,這個關乎消費者的生活品質;其次是產品的使用,而使用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功能;另外,還包括對商品的體驗和服務。最終還是要有優良設計的產品,才能吸引住消費者。應該將工業設計作為廣貨落地的一個概念。
廣貨究竟是什么?我想這里面起碼要有一個是優良的設計,這個優良的設計,應該是基于解決問題的技術,基于創新體驗的服務,基于精良的制造工藝,把它集成整合,這個應該能夠形成全新的形象。
段淳林(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中國品牌營銷學會理事):
推廣廣貨要找準品牌核心價值
“廣貨”是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是改革開放初期國人對廣東產品的概念。時下已經從賣方市場發展到買方市場,產品極大地過!,F在應該把廣貨從“廣品”發展到“廣牌”,提升到品牌廣東、文化廣東、科技廣東的高度,才能提升廣東制造、廣東品牌在全國,甚至世界上的地位。這個路徑非常清晰,就是對廣東自主品牌的傳播和構建,而不僅僅停留在貨品的概念上。
產品是基于品牌的基本核心,尋找最廣貨是適應新常態的發展,“不要讓一萬多億的消費全跑到外國,甚至馬桶蓋也到國外買!
廣貨企業的發展,產品品質是根本,但企業文化如何傳承創新也是廣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廣貨要找到自己品牌的核心文化價值,知曉如何通過文化來推廣廣貨,品牌如何進行戰略整合的傳播。品牌核心價值要沉淀,廣貨不僅要強調產品功能,更要體現品質感,要有社會責任和使命。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品牌、故事、責任“最廣貨”內涵有多廣?》2016年05月06日
原文鏈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6-05/06/content_34364.htm#article |